在金融海暴席捲全球的今日,許多專家學者也紛紛為台灣提出診斷及把脈,希望引領台灣產業升級。指標善因也注意到近日有幾篇相關的報導如:中央大學管理學院溫世仁講座教授李誠在近日《台灣經濟論衡》所發表的‘推動綠色公共服務’文章,及2009/01/13日經濟日報社論‘建立30萬創造台灣價值大軍’文章,都不約而同的針對偏遠地區學校提出新的(綠色經濟)概念,就是將社福、教育、產業等結合,與政大EMBA黃秉德教授的偏鄉計畫不謀而合,我們相信這必有一定的脈絡軌跡。此時之際,企業若能掌握趨勢,正在嚴選並精準投資回饋社會的好時機。

在台灣也面臨偏遠小學廢校的議題,但偏遠小學是許多社區資訊的中心,一旦廢校,除了涉及學生受教權及公平正義的問題,許多社區也將因此斷失文化的根基,因此若能將綠色經濟的概念讓偏遠學校重生,相信不但能能讓地方文化繼續保存,也能為偏遠地區帶來生機,活化偏遠社區,均衡國土發展。
我們相信這是一個讓偏遠地區再生的好機會,也是企業投入公益慈善的切入點,擺脫補破網式的捐贈慈善,透過系統正面循環的投資,讓企業慈善發揮最大的正面影響力,有勇氣的企業,包下一個網狀偏遠社區的慈善事業,將社福、教育、產業一次到位,綠色商機就在其中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